重点产业概况:
芦山县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雅安市东北部,青衣江上游,是一座集生态资源、历史文化与现代产业于一体的活力之城。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8.2%,44.7%的县域面积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近年来,芦山县立足资源禀赋,聚焦中药材、锂电、纺织三大领域,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一、中药材产业:生态为本,富民兴县
芦山县依托“神秘的北纬30度”生态优势,将中药材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围绕“北部山区茶药菌、南部坝区茶果药”发展思路,建设全省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17万亩,其中草本药材2.87万亩(马蓝、白及、川牛膝等11种)、木本药材4.3万亩(以黄柏、厚朴为主),种植农户超1万户,带动产值约3.6亿元。2024年预计草本药材产量达1.5万吨、木本药材2万吨,品质优势显著:黄栀子果的栀子甙含量高于乐山、自贡等地0.013%-0.015%,青黛有效成分含量居全国前列。
芦山县以“生态+政策”双轮驱动产业发展。一方面,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国家Ⅱ级标准,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为药材生长提供无污染环境;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种植户自筹、财政奖补、金融支持”模式,引进龙头企业4家、示范合作社6家、加工企业7家,打造“川西药谷·禾茂田园”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未来,芦山将深化“药旅融合”,推动中药材全产业链升级。
二、锂电产业:集群崛起,绿色赋能
芦山县紧抓新能源风口,以“双轮驱动”战略培育百亿锂电负极新材料产业园,布局全球锂电产业链。依托贝特瑞、宁德时代、福鞍等行业龙头,构建“一园两组团”空间格局(经开区东区、思延片区),规划面积2000亩,目标形成30万吨负极材料产能。
一期项目已落地瑞鞍、福瑞、宁丰、吉瑞四家企业,总投资50亿元,年产高端负极材料22万吨,2023年产值突破13亿元。二期项目启动在即,拟引入俊领等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与技术水平。芦山通过“三位一体”项目推进机制,以石墨化、碳化等核心技术为依托,打造从原料到成品的完整产业链,力争成为西部锂电负极材料重要基地。
三、纺织产业:智慧转型,重塑品牌
自2007年首家纺织企业落户以来,芦山坚持“绿色智慧”方向,推动纺织业从传统制造向现代集群跨越。目前,四川芦山经开区已获批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集聚企业30家(规上26家),2023年产值达31.62亿元,包覆纱、棉纱装机规模分别占全国10%、全省10%,建成全省唯三的棉花储备仓库,“西南纺织在芦山”品牌效应凸显。
1.筑巢引凤。联合经纬纺机打造绿色智慧纺纱园,吸引圣善、华智等企业入驻,总投资超25亿元。2023年,圣善纺织产值突破11亿元,实现十亿级企业“零突破”。
2.智改数转。实施“五大工程”(招大育强、建链补链、工艺升级等),推进华智二期、圣善二期项目,建设智慧车间、智慧工厂,力争2025年产值突破百亿。
3破解瓶颈。对接江浙鲁等地印染技术企业,拓展下游产业链,推动纺织业向高端化、环保化升级。
芦山县以“生态优先、产业强县”为主线,推动中药材、锂电、纺织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走出了一条绿色振兴之路。未来,随着锂电负极材料产能释放、纺织智慧化转型深化、中药材品牌价值提升,芦山有望成为川西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标杆,书写“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的新篇章。
园区概况:
四川芦山经济开发区作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桥头堡,一直以来,经开区始终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抢抓发展机遇,聚力主责主业,全力抓产业、攻项目、优环境,全面激发园区发展活力。现结合实际,将园区基本情况汇报情况如下。
一、园区基本情况
四川芦山经济开发区初始为芦山县工业集中区,于2006年11月设立,2013年“芦山4·20强烈地震”后,依据国务院《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四川省《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产业重建专项规划》改建为芦山县产业集中区,于2019年1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设立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并更名为四川芦山经济开发区。园区涉及区域1个,规划范围涉及飞仙关、思延、芦阳3个乡镇(街道),核准面积2.2184平方公里,规划面积5.981平方公里。
二、企业情况
园区共有企业80余家,主要涉及纺织、先进材料和医药制造产业,其中46家为规上工业企业。以邦源(包覆纱)、华美(包覆纱)、华智(包覆纱)、圣善(棉纺)、湘邻(棉纺)、华睿(织布)、博洋(织布)、琪雅(制衣)等为代表的纺织企业初步形成纺织产业集群,开始发挥产业集群吸收资金、技术外溢等优势,正向西南纺织高低稳步推进。以瑞鞍为代表的先进材料产业“无中升有”,以其技术优势、能耗优势和环保优势为芦山县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重要力量。以迅康、森绿生物和辉杰生物为代表的医药制造企业依托芦山县中药材种植的资源禀赋优势逐渐做大做强。